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表
从古代到现代,年龄一直是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人所受到的岁月淬炼的见证。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特定年龄段的称谓,比如20岁的弱冠、30岁的而立之年等等,但是你知道古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吗?
在古代,年龄的划分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人的说法: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岁的婴儿叫做“牙牙”,
2岁的幼童被称为“孩提”,
而8岁的孩童则被称为“总角”、“童龇”、“髫年”,
9岁的孩童则被称为“九龄”、“黄口”。
到了10岁,古人们称之为“幼学”或“外傅之年”,
12岁则是“金钗之年”,
13岁则被称为“豆蔻”,15岁是“及笄”,
16岁则是古人们常说的“二八”或“碧玉年华”。
等到20岁,便到了一个人的成年阶段,被称为“加冠”、“结发”或“弱冠”,
24岁则是“花信年华”。
而30岁则被称为“而立之年”,
40岁又有着独特的称谓——“不惑之年”。
50岁被称为“半百”,同时也是“知天命”、“知命之年”,
而60岁则是“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或“高龄”,
61岁则是“还历寿”。
70岁则称为“古稀之年”,
80岁则是“耄耋之年”,
88岁则是“米寿”,
90岁则是“上寿”,
99岁则是“白寿”,
100岁则是“期颐”或“期颐之年”。
这些年龄的称谓既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是古人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动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与人生阶段的重视和尊重。如今,虽然我们已经不再用这些称谓来称呼年龄,但是这些以前的称谓,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