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什么是烘托)
什么是烘托(烘托)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发愁自己写的人物、事情、景色太平淡,老师的评语常常是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不够生动……怎样才能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本期《跟着古诗学写作》,我们将通过赏析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一诗,学习烘托描写。
鸟鸣涧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诗人: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精通佛学,有“诗佛”之称。他的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赞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这里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古诗今译:
在这个静寂无人的山野之地,悄悄开放的桂花轻轻地飘落。在这安静的夜晚,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栖息在树丛间的山鸟,它们从酣梦中醒来,清脆的叫声在这春夜里空旷的山涧不时地回荡。
写作技巧大盘点
烘托的手法通常又叫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烘托手法,能够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得主体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鸟鸣涧》中,诗人用“桂花落”“明月升”“鸟鸣涧”这几样动的事物来进行反衬,使得人们更深地感受到了春山的空与静。
除了反衬,还有正面衬托。正面衬托是指选择外貌相似,性质相通的事物,以此托彼,使主体更加突出。
正面衬托,还可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用什么景物来陪衬什么感情是有一定规律的。另外,烘托手法在写人时,还可以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烘托另一人,也可以用多人烘托一人。
总之,烘托的手法,可以是正面衬托,也可以是反面衬托,可以以动衬静,也可以以虚衬实,还可以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烘托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的;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用烘托手法,要宾、主分明。
技巧应用要点
• 运用烘托手法时,可以根据写作需要,选择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
• 运用烘托手法时,需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衬托物。
• 运用烘托手法时,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王霞
(主讲嘉宾)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区各级类课题研究,是江苏省“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自能评改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科研课题成果奖。
第三讲将于本周日(2月9日)
在莫愁大观园微信公众号发布
敬请关注
1
编辑:巴恬恬
校对:张秀格
审核:黄妍虹、王淑娟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 上一篇: 姜斌是谁 青春有你(姜斌是谁)
- 下一篇: “小腕子”福音!(单行道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