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翻译及注释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军,是一个被后世争议颇多的一个历史人物。
有人认为他骁勇善战、不同凡响,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也有人认为他不过尔尔,比如宋人黄震就说:“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 李广那“飞将军”的名号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过是因为司马迁的私心罢了。
不可否认,司马迁确实对李广评价不低。且从《史记·李将军列传》来看李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司马迁为什么看重李广?
武艺精湛,尤善骑射
秦朝有个能征善战的大将,追获了燕太子丹,灭了燕国,还把项羽的爷爷——楚国大将项燕击败了,此人名叫李信。
而李信就是李广的先祖。所以,李广也是出自名门之后,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李广武艺精湛,尤善骑射,百发百中。他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在射箭一事上也算是一种天赋。即便是他的后人或外人学习射箭,箭术水平也没人能赶得上他。
在《李将军列传》能够体现李广善射的事例比比皆是。
比如,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报名参军抗击匈奴。初出茅庐的李广就因为他英勇杀敌、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朝廷予以中郎的官职。
比如,公元前158 年,军臣单于掌权,拒绝汉朝的和亲,大肆入侵上郡。汉文帝让中贵人(宦官)跟从李广带兵抗击匈奴。
某天,此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在外遇到三个匈奴兵,他凭借自己人多势众,与之交战。结果宦官带伤逃回,其他骑兵被射杀殆尽。
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然后李广带领百余骑兵追赶匈奴兵,仅凭一人之力便射杀了其中两人,还俘虏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三个匈奴射雕者杀尽汉兵几十人,却最终被李广所射杀和生擒,间接反映了李广的射箭技术的高超。
还比如,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误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
这就是后世流传很广的“射虎中石”的故事。唐代诗人卢纶为此曾写下一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射箭,估计射不中敌人,就不发射,直到敌靠近在数十步之内。但他只要一发射,百发百中,绝无虚弦。这说明,李广的箭术很是高超,但是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箭术很是自负,也正是如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虎也曾被虎所伤。
骁勇善战,机智果敢
李广武力高强,不代表他仅仅就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相反,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机智果敢,胆略过人。
比如,李广年轻的时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随从汉文帝出行。他在冲锋陷阵、抵御敌人、格杀猛兽的突发事件中表现勇猛非常。
为此,汉文帝曾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你正赶上汉高祖的时代,以你的能耐,封个万户侯都不在话下!”汉文帝此番有感而发的话,不就是证明李广骁勇善战、能力非常吗?
比如,在宦官被匈奴射雕手射伤事件中,李广率百余骑追击,射杀两个匈奴并俘虏了一个匈奴之后,正准备得胜回营的时候,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冲过来。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制止他们说:”我们部队离大营尚远,而且匈奴骑兵人多势众。若是逃跑,必然被杀;如果不逃跑,敌人反倒可能会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则有生机。”
李广还命士卒前进到离匈奴很近的地方,并解下马鞍。士卒不解,他对骑兵们解释:“匈奴原以为我等要走,可是我们现在却解鞍下马,为的是让他们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李广和他的骑兵们非常悠闲地或躺或坐,期间甚至还射杀了匈奴一名将领。
正是李广这样的谋划使得匈奴感到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夜晚,匈奴兵又以为汉附近必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其实,汉朝大军根本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他们。匈奴因为自己的疑心白白地放走了李广。也可见,李广确实有带兵打仗的智慧和能力,因地制宜,利用敌人不敢托大的心理,顺利地回到大军之中。司马迁就凭借着这么一个故事,就把李广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了。
比如,李广在雁门之战中,因为寡不敌众,被匈奴兵俘虏了。匈奴骑兵把受伤生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而李广在途中却逃脱了。这个过程可谓险象环生:
“行十余里”、“详死”,都是李广为了让敌人放松紧惕,眯眼观察周围情况,他看准时机纵身跳上一名匈奴兵的马,趁势把匈奴兵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摆脱了匈奴的追兵,打马飞驰数十里,最后得以逃脱。
李广被匈奴俘虏之后尚能胜利逃脱,他的英勇善战、机智果敢全面地展示了出来。
比如,在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之时,“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的骁勇善战给他赢得了一个“飞将军”的称号。正是因为有李广的存在,匈奴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为此,后人曾作诗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比如,公元前 121 年, 李广同张骞合力攻匈奴。李广以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同去,各行一路。
不幸的是,李广四千骑兵被四万余人的匈奴军队包围了。敌众我寡,且匈奴发动猛烈的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
李广镇定自若,先让自己的儿子李敢带领数十名骑兵纵横冲杀匈奴,然后回来告诉大家匈奴很容易对付,以此来安抚军心。
李广再把部队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命令士兵拉满弓,没有把握不要放箭,而他亲自用大黄弩弓射杀了好几个匈奴的副将,显示着李广超凡的战斗力。
天色已晚,军吏士兵们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意气自如,整顿军队,给大家打气加油。第二天,李广率领残余军队拼死作战。好在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
以上事件都表现了李广是一个临危不惧、有勇有谋的将军,是李广英雄形象的最突出体现。
廉洁宽厚、仁爱士卒
根据《李将军列传》中记载: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都与士兵在一起。他的俸禄不低,四十多年里都是二千石的俸禄,就好比他的年薪能达到二十万,但是他去世的时候,家中清贫,并无余财。
李广一生都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因为他都把工资和奖金分给部下了。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吃饭喝水都以士兵们为先,士兵饿着渴着,他也跟着饿着渴着。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当李广在他最后一次征战沙场却败北之后,终不甘受辱、饮恨自刎。李广死后,他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认识和不认识李广的,不论老得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正是李广的爱兵如子让士兵们愿意为他出生入死,正是他的廉洁宽厚让百姓和士卒们都为他哭泣。
胸襟不足
当李广获罪赎为庶人之后,在家闲置了好几年。
有一次,李广带了一个随从外出,跟人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天晚了,路过霸陵亭,相当于如今的八宝山一样的地方。当时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虽然霸陵尉喝醉了,言辞不敬,但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李广闲居几年,内心一直不能平静,眼下竟被一个小小的霸陵尉看不起,心中着实憋了一口气。以至于当他官复原职时,他让霸陵尉跟他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
在这件事上,李广确实做得不够磊落大度。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他本着“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如实、完整地记录了李广的为人处事,就是为了展现了李广性格的复杂性。
缺乏政治敏感度
《李将军列传》载:“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对诸侯王实行了“削藩令”,从而导致了吴、楚七国叛乱。
当时,任骁骑都尉的李广,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因而立功扬名。
因为李广表现突出,梁孝王越过朝廷,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时值七国叛乱的敏感时期,梁孝王的这种作法是以下犯上,视为僭越之举。
况且,窦太后偏爱梁王,希望景帝驾崩之后将帝位传于梁王,与此同时,梁王在自己的封国内大肆扩充实力。
李广却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让一直对梁孝王心存芥蒂的景帝对他有了猜忌和迁怒,而所以朝廷没有对有功的李广进行封赏。
李广就这么被冤枉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担任戍边的太守。
要知道,在官场上,一个人想要加官进爵凭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还需要有敏感的政治感知力。而这件事说明李广缺乏政治敏感度。
另外,李广的不善言辞,和治军缺少章法和纪律,如行军没有队列和阵势;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只是远远地布置哨兵;简化各种文书簿册等等,说明李广不善于处理政务,他确实不是很适合做官,他只适合带兵打仗。
总体看来,纵然李广有着精湛的骑射技能、出众的勇武胆魄和不凡的个人魅力,却也有着不能忽视的自身的弱点和缺陷,缺少政治敏感性和胸襟不足。
而且又因为这些性格的瑕疵,一心想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最后落得含恨自刎。
其实,李广本身是有些执着的,对建功立业的执着,对封侯拜相的执着,只是他“生不逢时”。
在文景时代,朝廷对匈奴的政策就是避让、容忍。也就是说,李广在最年富力强时却遇到了需要和平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所以,他没能全力以赴的机会,没有实践军事能力的舞台。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已经从忍让转为进攻,此时李广已然是一位年老力衰的嚄唶宿将,像廉颇一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而且汉武帝用人有偏爱,他又得不到重用。
说李广命运不好也罢,说皇帝对李广不公平也罢,李广最后还是成为了这样一个“李广”、这样一个“失败”的将军,让后人唏嘘不已。
在为官之道上,李广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即便如此,在篇末司马迁仍是给予李广高度评价: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谵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太史公不吝笔墨赞美了李广的“正、仁、信”,在行文中渲染了其命运的悲剧性。
这是为何?因为司马迁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么说的:“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李广英勇杀敌,爱护士卒,号令简要不繁杂,让部众衷心归向他。
李广作为一个将军,他确实做到了这些,也当得起如此评价。从这一点看,他也确实值得后人的铭记与推崇。
- 上一篇: 上影译制片国语版大全(美国译制片)
- 下一篇: 回门宴是中午办还是晚上办 女方回门宴还收礼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