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提琴制作发展史 (法国乐器)
法国乐器(法国提琴制作发展史 )
法国提琴制作发展史
目前法国地区最早的提琴出现在1560年,当时的法皇查理九世 (Charles IX of France 1550-1574) 向安德烈·阿玛蒂(Andrea Amati,c.1505-1577)订制一批乐器,包括了24把小提琴(12把Grand Pattern,约351公厘;12把Small Pattern,约341公厘)、6把中提琴以及8把大提琴等。
法皇查理九世并邀请当时非常著名的女性画家苏菲妮斯巴‧安奎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 1535-1625)在这些乐器上作画,但随着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动乱之中这批乐器也跟着全数遗失;之后,部分提琴陆续被发现,但数量极为稀少,目前仅发现十把左右,而这一批乐器则成为法国提琴史上最重要的起点及珍贵遗产。
1670年代左右由于海运发达,比利时、荷兰等地与当时的意大利热内亚(Genoa)往来密切,连带地影响了比利时地区的制琴风格;再由于地缘关系,比利时、荷兰的制琴风格也影响到了法国最早期的制琴家。
法国地区最早的提琴出现在1690年的南锡(Nancy),是由一个名为梅达(Médard)的家族所制作。梅达家族是目前所知法国地区最早的制琴家族,家族成员分居于南锡以及密尔古(Mirecourt)等地,但关于这一个家族的资料以及遗留下来的琴非常稀少,无法明确考证出该家族对于这两个地区的制琴事业的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个城市是法国地区最早发展制琴技艺的城市。
真正属于巴黎地区的制琴家,则出现在1700年以后,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位作者分别是:克洛德‧皮耶瑞(Claude Pierry,c.1700-1729)、雅各‧波给( Jacques Boquary,1680-1730)以及皮耶‧维隆(Pierry Veron,1690-1730),其中雅各·波给及皮耶‧维隆在提琴的设计风格上,深受比利时学派加斯帕‧伯尔邦(Gaspar Borbon,1632-1710)的影响,在它们的乐器上均有侧板镶崁技术(Inlay Rib);这一项技术是比利时学派特有的,法国制琴家深受此技术影响,在1750年以前,巴黎地区制琴家大多使用此项技术,密尔古则是到了1780年还在使用这项制琴技术。
在漆料方面,1750年左右的巴黎正流行土黄色的漆料,漆料质地较为薄透;另外,琴身上则以烙印的方式标上制琴家的姓名,此时期的代表制琴家包括:路易·盖尔桑(Louis Guersan,1700-1770)、君-巴帝斯特‧萨洛蒙(Jean-Baptiste Salomo,1713-1767)、安德烈‧卡斯塔内利(Andrea Castagneri,1696-1747)以及李奥波德‧何诺丹(Leopold Renaudin,1755-1795)等。
到了1781年,意大利小提琴家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使用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c.1644-1737)在1709年制作的小提琴,在巴黎举行首演,这一场音乐会非常的成功,让斯特拉迪瓦里提琴声名大噪,并成为巴黎制琴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而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巴黎经济迅速地复苏,法国制琴重心渐渐由密尔古转移至巴黎,因而此时的巴黎,聚集了许多外地的音乐家及制琴家,同时,也将法国制琴业带入辉煌时期,此时期的代表作者包括: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Jean François Aldric,1765-1843)、弗朗索瓦‧路易‧皮克(François Louis Pique,1758-1822)以及尼可拉‧吕波(Nicolas Lupot,1758-1824)等。
尼可拉‧吕波是法国制琴史上最优秀的制琴家,其女婿及学生带领法国提琴制作进入新的时代;1830年代后,法国地区最为著名的作者为君-巴蒂斯特‧维尧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1798-1875),维尧姆是新一代崛起的制琴家,他将法国制琴业推向最蓬勃的时期,其影响更延续到近代的法国提琴中。
文章来自于奇美数位典藏
- 上一篇: 深圳大学十大女神出炉!(深圳大学校花!)
- 下一篇: 孙佳琪名字的寓意(孙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