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鹅旅行记作者资料,骑鹅旅行记作者资料以及概括
读课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文/韩振华
三月份,陆老师布置了《山猫怎么办》《鲸鱼》两个绘本作品分析。起初,我看了绘本,想从写作角度来分析,可是能找到的写作点少得可怜,无法下笔。直到听完陆老师分析完两个绘本后,我思路逐渐清晰,不得不被陆老师所谓的“捕风捉影”的点评所深深折服,受益很深。
下面我说说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一点体会。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这本书讲了一个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爱捉弄小动物的男孩子尼尔斯,因为一次捉弄了一只精灵,而被精灵用魔法变成了一个跟拇指差不多大的小人。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他在种种困难和危险中受到了锻炼,最后尼尔斯回到了家中,恢复原形,变成了一个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的故事。
六年级下册第6课,是这本书的“节选”部分。主要讲尼尔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他到院子里找小狐仙,先后遭到鸡鸭、猫、牛的嘲笑和羞辱,后来被家鹅带上高空开始旅行!
课文指向写作的点,有:
1.制造意外:一个意外,就是一个故事,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调皮捣蛋的尼尔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这个意外也就有了后面他为了找到小狐仙帮他变回原样,开始了寻找小狐仙的艰难历程。他找院中养的动物帮忙,结果却意外地受到嘲笑,也就有了课文中各种动物控诉尼尔斯的精彩场景。
2.反义词思维。
尼尔斯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大变小,后来又变大。原来的强者变成了弱者,弱者则变成了强者。原来的欺负变成了被欺负。
3.写作,写的就是“变”。
引用刘大櫆说的话:”文者,变之谓也“。《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简单地说就是三件事:变成小人——骑鹅旅行——变回人形。
4.道具之用。
尼尔斯的道具就是“家鹅”。他在院子中得知家鹅想要离家,跟随大雁群离开时,他拼命想留住家鹅,设法爬到了鹅的背上,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家鹅”是尼尔斯的“道具”。这个道具会飞,正因为有这个“飞的功能”,才能带着尼尔斯到各全国各地旅行。
5.人物的设定
14岁的尼尔斯淘气捣蛋,这个年龄爱捉弄小动物,爱恶作剧,这些的生活场景,对于都孩子们来说很熟悉,易于产生代入感。作者安排尼尔斯到院子中找小精灵,遇见鸡、猫、牛,也就顺理成章会遇到家“鹅”。雁与鹅是“本家”,“雁”是各种鹅亚科的统称,形状有点像家鹅。所以家鹅跟着雁飞走,是情理之中,如果把鹅换成猫、鸡,显然不合理。为什么是骑着“鹅”?而不是骑着牛?道理也在这。
6.一藏到底。
尼尔斯寻找小狐仙,小狐仙究竟在哪,他后来变回了人样吗?故事故事一开始留下这个谜,最后才揭晓。
7.俯瞰的视角。
尼尔斯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看到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美丽河山。
8.事不过三。
书中的“节选”部分,尼尔斯寻找小狐仙,主要写“遭受到了鸡鸭的嘲笑”、“猫的羞辱”、“牛的控诉”,三个情节。
9.合的思维。
尼尔斯骑在鹅背上作长途旅行,到了全国各地,全书可以说是一本地理教科书。通过这个作品,读者对瑞典这个国家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
无论绘本还是小说,只要多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发现哪哪都是“契诃夫之枪”。
感谢陆生作老师专业和耐心的分析指引,才有了以上一点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