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 日本军事实力对比,中日双方真实力量对比
甲午战争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国运之战,其结果让欧洲各国大跌眼镜,从此不再承认清国的列强身份,而获胜的日本得到了二亿多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一跃成为亚洲头号军事强国,并自此开始了蚕食鲸吞的侵华道路。
1894年的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关键一战,此役北洋水师的失利,直接导致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之手,并对甲午战争的后续战局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对中日黄海海战整个过程都有详细地描述和介绍,对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也有各种深层分析,本文抛开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主观人为等因素,专门从真实实力出发,来探究此战北洋水师到底是马失前蹄,还是技不如人?
背景
早在黄海海战之前,中日两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海军军备竞赛,双方都具备一定的实力。
清军方面,1888年12月,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5艘,辅助船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当时亚洲第一,号称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日本方面,1889年7月,日本海军把主力舰、新锐舰统一整编,成立“常备舰队”(联合舰队),拥有3艘海防舰、5艘防护巡洋舰、3艘旧式巡洋舰和1艘炮舰,总吨位近4万吨。
驻防在旅顺要塞的北洋水师
开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巡洋舰,随后击沉了英籍高升号运输船,俘获操江号炮舰,此战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当时,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目标任务:护送援军、争夺黄海制海权。
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刘盛休部12营6000余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
1894年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寻求与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时,完成护送任务返航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不期而遇,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时,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率先开炮,黄海海战正式打响。
北洋水师参战的12艘军舰
联合舰队参战的12艘军舰
很多网络文章中描述,此战北洋水师准备不足、仓促应战,舰队的炮弹储备不足,导致败北。
但其实,此次大战,北洋水师无论从战备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做好了充足准备的,可以说是蓄势而战。
因为此次朝鲜之行,虽然主要以护送兵员为主,但前期光绪帝已连续下旨促战,提督丁汝昌甚至因避战而被革职留任。再加上前不久丰岛海战失利,北洋水师从上自下均渴望寻求日军主力一战。
同时,当时各舰战斗准备充分。据随舰洋员美国海军少校马吉芬记载:官兵吸取了前次丰岛海战教训(日舰开花弹猛烈),拆除了船侧的舢板,舰炮的炮楯,以防中弹后木制破片乱飞造成杀伤;各舰皆涂以深灰色,沿舱面要害部位周围都堆放着近1米高的沙袋;通气管与通风筒都安置舱内,窗户与防水门都闭锁着。
可见,黄海海战对中日双方来说,都是主动之战,蓄意之战。
一、排水量对比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都是12艘战舰参战,而且几乎云集了当时双方的全部主力战舰。
中日双方参战军舰排水量对比
北洋水师方面,拥有2艘超7000吨排水量的铁甲战列舰“定远”“镇远”,均是德国造的一等铁甲舰。
(铁甲舰是海军蒸汽时代的主力舰种,以巨炮重甲闻名于世,当时各国海军以能装备铁甲舰为傲,一如现代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膜拜。1885年,北洋水师获得了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号一等铁甲舰,瞬时成为亚洲第一海军,也一度据此控制了东亚制海权)
定远舰
拥有5艘超2000吨排水量的巡洋舰“经远”“来远”“济远”“致远”“靖远”,其中“经远”“来远”是德国造的装甲巡洋舰;“致远”“靖远”是英国造的穹甲巡洋舰;“平远”号是福州船政局仿制法国的近海防御舰。
(装甲与穹甲巡洋舰的区别主要在于装甲安装的方法。穹甲舰只在甲板上平铺一层装甲板,借以防护从上方击入的炮弹;而装甲舰除了甲板外,还在舰体舷侧敷设装甲板,可防卫侧翼击来的炮弹,因此装甲舰防御力更强,也称为“小铁甲舰”)
另外还有“超勇”“扬威”“广甲”“广丙”等4艘老式巡洋舰,排水量均在1000吨左右,战斗力较弱。
联合舰队方面,以“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快速巡洋舰为第一游击队,除“吉野”4200吨外,其他3艘排水量均在3000吨左右。
“吉野”是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致远号也是出自该厂)的出色作品,采用了12台锅炉和长宽比极长的舰体,最高航速可以达到23节,装备150mm速射炮4门,120mm速射炮8门。“浪速”“高千穗”为英制巡洋舰,“秋津洲”为法制巡洋舰。
联合舰队最强的吉野号
(黄海海战中,吉野作为日军第一游击队头舰,带领高速巡洋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冲击北洋水师舰列横队之右翼,在北洋舰队接近之前,便已猛烈的炮火重创超勇、扬威2艘老舰)
另外,联合舰队本队拥有“松岛”“岩岛”“桥立”3艘法国人设计的三景舰,排水量超4000吨,装有一门施耐德320毫米大炮,12门120mm速射炮,由于船小炮重,因此航速较低,只有16节。
(由于日本财力拮据,无力购买铁甲舰,因此找法国人设计“三景舰”,主要针对的就是北洋的2艘铁甲舰,还把320mm重炮装在舰首,但由于舰体吨位小,安装后造成舰首下沉,破坏整体平衡,开炮时后坐力会造成舰体晃动,无法瞄准,黄海海战中,此3舰的重炮无一命中)
法国人白劳易为日本海军对抗定远舰而专门设计的“三景舰”
另外,联合舰队还有英制装甲巡洋舰“千代田”号,以及“扶桑”“比睿”2艘老旧风帆混合动力舰,还有充数的浅水炮舰“赤城”和武装商船“西京丸”。
小结,从阵容吨位上来看,中日两国各有所长。北洋水师的2艘铁甲舰占据大舰的绝对优势,但除此之外,巡洋舰的吨位普遍低于日本联合舰队。联合舰队缺少大吨位战舰,但第一游击队4艘战舰,以及本队3艘三景舰排水量都在3000吨以上,平均阵容强于北洋。双方俱有老旧弱舰,但考虑到西京丸、扶桑等老舰占据吨位较大。因此,整体吨位对比,双方差距不大。
二、机动性对比
当时的海战,机动性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拥有高航速、高机动的舰船,就能拥有战斗或脱离的主动权,在对战过程中,也能更快的调整队形和改变战术。
中日双方参战军舰航速对比
北洋水师方面,在1888年入列英制巡洋舰“致远”“靖远”,德制巡洋舰“经远”“来远”后,直至1894年黄海海战,之间整整6年时间,北洋水师再未增加一艘新舰,“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更是十几年的老舰,整体性能下降明显,舰队即使全速航行,整体航速也不会超过14节。
(舰船在水中,会被各种贝壳类等寄生物附着船底,时间长了会极大影响航速,现代舰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清理船底,但当时的战舰没有此类维护。另外,动力系统的长时间运作,也会有折损和弱化,进一步减弱动力)
北洋水师“致远”舰
反观联合舰队,最强的“吉野”是1894年3月入列的全新战舰,2台立式4汽缸往复蒸汽机,配合12座高式燃煤锅炉,令其拥有15000匹马力的强大动力,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3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
另外,联合舰队旗舰“松岛”1892年入列,“岩岛”1892年、“桥立”1894年、“秋津洲”1894年、“千代田”1891年,舰队主力几乎都是近3年内入列的新式军舰,由于当时正值舰船技术高速迭代的时期,因此联合舰队这些新舰在动力和航速上远超北洋各舰。其主力第一游击队航速在18节以上,本队航速也在16节左右。
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
(黄海海战中,日军第一游击队依仗高航速,采用绕圈游斗的战术,多次在局部区域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超勇、扬威就是被第一游击队高速迫近,在本方支援不及的情况下,被密集火力击沉、击退的。致远号邓世昌也是在想撞击吉野,但难以追上的情况下,被4艘敌舰集火击沉的)
小结,北洋水师舰船老旧,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是公认的。即使忽略新旧,仅仅比拼纸面数据,中日在18节以上高速舰船的比例也是2:5,直接导致在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布阵缓慢,失去有利位置。在战斗中只能依靠队形保持防御,面临追不上、打不着、逃不掉的窘迫局面。航速对比,北洋完败。
三、火力对比
如果说排水量代表血量,航速代表机动,那么火力就是海战中的决定性力量,其包含的因素更多更复杂。
中日双方参战军舰火力对比
按照火炮数量来说,北洋水师12艘军舰,舰炮数量173门;日本联合舰队12艘则是达到了268门,整体数量占优。
大口径重炮方面,北洋“定远”“镇远”2舰拥有8门305口径巨炮,给日舰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海战中也多次成功击中敌舰,而日舰多门320mm炮则无一命中(三景舰难以瞄准)。
在德国制造的定远舰305mm大口径巨炮
但是北洋的大口径巨炮都是过时的技术,用的是老旧刚性炮架,一开炮,整个炮和炮架一同后座,复位时间长,射速慢。
如普遍装备的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联合舰队的一些老舰,比如“比睿”,装备的也是这类旧炮,火力较差)。
1886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率先发明了120mm速射炮,对海战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类炮采用了先进的摇架和复进机,开炮时,炮架不动,只有摇架和炮管小幅后座,复位极快,重新装弹后可以立即再次发射。同时,当时普通火炮,弹头与火药是分离的,需分别装填;而新的速射炮,则弹头与火药合为一体,可以整体装填,装弹速度是原先的5倍以上。
联合舰队1890年以后入列的新式军舰,如“松岛”“岩岛”“桥立”等舰,以及大部分老舰已全面换装这类新式速射炮,口径虽然只有120mm-150mm,但射速极快,可以达到8-10发/分钟。在速射炮方面,中日双方以0:155的差距。
日舰装备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1892年,定远号管带刘步瞻在中日海军友好互访中,发现了这一情况,紧急向丁汝昌、李鸿章作了汇报,要求采购换装新炮,其中定远舰计划换装速射炮18门,仅需要白银60万辆,但直到黄海海战结束也没有下文)
除了火炮射速外,炮弹威力也是重要因素。
北洋水师的炮弹是落后的实心弹,以“定远”“镇远”2舰为例,305mm巨炮只有一半的炮弹是开花弹,其他俱为实心弹,除非幸运地打中炮塔、动力仓、弹药库等关键部位,才能重创敌舰。
(黄海海战中,仅有千吨排水量的“赤城”号炮舰,先后被“定远”舰305mm重炮命中多次,但最终都没有沉没)
而联合舰队却大量装备开花弹,这种弹药价格较贵,日军为装备花费了大量财力。
北洋水师的实心弹
另外,还有一个致命因素是火药。当时北洋水师配备的开花弹填充的还是老式的黑火药。黑火药由于性能限制,即使炮弹命中敌方军舰,也不会产生剧烈的爆炸,只有在封闭的条件下才会爆炸,爆炸的威力也略显不足,而且黑火药容易受潮,在战斗中性能表现较差。
而当时联合舰队的炮弹,使用了一种相当机密的火药技术,这就是“下濑火药”。
(1890年,日本海军军官辰巳一,利用在法国监督建造军舰的机会,窃取了法国发明的苦味酸烈性炸药的样本。日本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以此为基础,经过分析实验后,实现了苦味酸炸药的日本国产化,在日本被称为“爆裂药”,后称“下濑火药”,其性能是黑火药的75倍)
日本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
装填“下濑火药”的炮弹,爆炸后会引起大火,散发毒烟。下濑火药产生的高温能让钢铁燃烧,毒烟导致水兵无法有效扑救。
下濑火药的威力,在不久前的丰岛海战中,济远号就已经品尝到了,因此北洋水师各舰都作了充分预防,堆沙包、撤舢板都是为了减少引燃物,但在黄海战斗中,大量中弹的北洋军舰还是燃起了难以扑灭的大火,极大影响了战斗力发挥。
(如在战斗中,“定远”舰被“扶桑”号240mm克虏伯后膛炮击中了,重达160公斤的炮弹穿过舰首甲板后直入舰内,下濑火药迅速燃烧,木质甲板和下层家具立刻燃烧,迅猛的大火和弥漫的毒烟包裹了整个舰首,迫使“定远”舰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最后在镇远、致远的极力掩护下,才得以恢复)
定远舰中弹起火
“下濑火药”凭借远超当时普通火药的威力一直在战场上活跃了几十年。一直到二战出现了TNT炸药,苦味酸炸药的时代才宣告结束。
(下濑火药在甲午战争中尚属首次使用,批量不大。直到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舰队火炮已经普遍换装下濑火药,并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威力,如在对马海战中,全歼强大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小结,火力对比上,北洋水师虽然在大口径炮、命中率等方面高于联合舰队(海战中,清军的命中率20%,日本12%)。但无奈速射炮、火药威力等方面几乎完败,双方战斗中,几乎是被动挨打,全靠2艘铁甲舰的厚装甲才勉强逃脱全军覆没的结局。
结论,综合以上对比,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输得不冤。军事装备和理论素养都是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优势,长时间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只能带来失败的苦果。
- 上一篇: 淘宝网游交易平台(非官方游戏交易平台)
- 下一篇: 微商提车系列文案(微商喜提爱车的幽默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