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现在叫什么(燕京大学的历史)
说起中国最好的大学是那几所,排名首位的肯定是清华或北大。2021年9月2号涵盖全球 1662 所大学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年度排名 ( THE ),由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列总榜单第16名,这也是这两所学校首次进入到前 20 名。
说起来这两所大学都和美国有关系,这次主要说说北京大学和它的前身之一“燕京大学。”
说起北京大学,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地位最高的大学,前身是光绪皇帝钦点的京师大学堂。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但如果你现在去参观北京大学,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北京大学标志性大门有两个牌匾:前面是北京大学,后面是燕京大学;而且北京大学的校园也被称之为“燕园”。
这是因为北京大学原本的位置是在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五四大街)29号,也就是常说的红楼,而现在所在的地方正是以前燕京大学的所在地。
燕京大学曾被称之为东方的哈佛,解放前在中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气都是要大过当年的国立北京大学的,是近代中国当时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
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由三个教会学校合并而来, 分别是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这三个教会大学又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建立。
汇文大学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初名崇内怀理书院,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原校址就是今天的汇文中学。有意思的是当年它的英文名称叫Peking University。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同福夹道胡同,后在原校址上改办贝满女中,现在叫北京市第166中学。
通州协和大学(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1867年创办,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原址就是现在的潞河中学。
因这三所学校都比较小,1916年在美国教会的协调下准备将这三所大学合并,在北京建立一个强大的教会大学。但当时这三所大学各自的董事们都想为自己的原大学争取更多的权益,各自争论不休,于是教会请求当时在南京神学院的中国通司徒雷登来北京担任校长,协调处理学校建立事宜。
司徒雷登
1919年1月31号司徒雷登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基督教长老会里和这三个学校的董事们见了面,然后发现合并的最大问题竟然是双方在争论新的大学的名字叫什么,汇文坚持新大学的名字中要有汇文字样,而另一方则坚持要有协和的字样。最终在司徒雷登软硬兼施的协调下,取北京的旧称“燕京”来称呼这所新建的大学。同时司徒雷登也明确表示新大学必须重新找个地方,原计划的汇文大学的旧址过于狭小,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当时燕京大学的资产为:五间教室、一间可容一百名左右学生的饭厅,同时也是会议室并用来布道;还有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另有网球场和篮球场,还有一座两层的德国人建的荒废厂房,改成了课堂和实验室。学生不足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而西方教员多数并没有大学教授的资质。
司徒雷登这时做了两件事,一是推选自己的好朋友、耶鲁三杰之一同是也是传教士的亨利·温特斯·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为副校长,让他回美国借助他的影响去募捐。同时司徒雷登开始骑着自行车或坐驴车在北京城外寻找合适的地点作为新的校址。
Henry Winters Luce
这里说句题外话,亨利·温特斯·路思义的大儿子亨利·路思义(Henry R. Luce)后来投身出版界,先后创办了《时代周刊》(Time)、《财富》(Fortune)与《生活》(Life)三大杂志。
1921年,好事接连传来:
路思义得到信息美国铝业大王美国霍尔(1914年12月27日逝世)有一笔巨额遗产捐作教育基金,遗嘱申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研究中国文化之用,并提出在美国和中国各选一所大学,联合组成一个机构,以执行研究中国文化的计划。遗嘱执行团在美国选上了哈佛大学,在中国则相中了燕京大学(这里面的故事可以再单写一遍文章了),并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这个学社现在还在哈佛大学里运作),又通过学社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共募到了二百五十万美元做为学校发展的基金。
司徒雷登则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做校址。北京西郊在清华大学旁边有一个荒废的皇家园林,原属清朝三山五园的漱春园和弘雅园,后来这园子归了清醇亲王,清朝灭亡后,又转到陕西督军陈树藩手里。司徒雷登为此专门跑到陕西,与陈树藩商谈转让这两个园子的事宜。陈树藩很支持发展教育。他仅以6万银元的低价将园子卖给燕京大学作为校址,同时又将卖地款中的2万银元再拿出捐献给燕京大学作为奖学金。
司徒雷登一举获得面积有40余公顷的淑春园后,再买下附近的勺园,作为燕京大学校址。随后,司徒雷登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主持校园规划设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金陵女子学院也是他设计的),建成了体现着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的正门位于校园西边,坐西向东,以玉泉山玉峰塔为对景,门内为东西轴线。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废墟),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兼、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燕京大学的外部建筑群的设计原则是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但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所有建筑内均配有暖气、自来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比如博雅塔其实是燕京大学用于自来水供应的水塔,本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但特意做成中国传统浮屠塔的样式,坐落在未名湖畔成了著名的景观。
未名湖和博雅塔
1926年燕京大学新址建成,学校整体搬入了这个风景如画的校园-燕园。设文学院、理学院和应用社会科学三学院十八个学系及只招收研究生的宗教学院。
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对自己一手缔造的燕园也很满意,曾自豪地说:“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其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最美丽的校园也要配上最顶尖的教学。为此,司徒雷登不惜重金聘请教授。他制定了教授的月薪标准最高达360银元,远超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月薪。燕京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又有美国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完全遵守当时政府的管理和要求,教授们的自由度很大;虽然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规定,所有教授、讲师都可以不信教。当时吴宓、周作人、郑振铎、钱穆、陈寅格、冯友兰、张东荪、俞平伯、顾颉刚、费孝通、冰心、王世襄、吴文藻等都曾经在燕京大学任教。还有大量外国专家学者在学校任教(外籍老师比例约40%),虽然学校成立时间不长,但很快燕京大学成为了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综合性大学,许多教育方法与课程设置还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模仿。再加上和哈佛合作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两校对研究生共同培养、相互认同学历,以至被尊称为东方的哈佛。
举个例子,当年想考入燕京大学要参加燕大自己的入学公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智力测验。因为多数课程是全英文授课,对英语考试要求远高于其他大学,比如1948年的入学英语考题只有一题: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译成英语,并且不提供中文原文。
司徒雷登把燕京大学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认为这所大学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曾明确提出办学目标是:“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是要成为中国最有用的学校。”基于这一服务社会的理念,他将燕京大学的校训确定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他作为燕大的灵魂人物,主持校务工作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燕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的个人努力之上,被师生誉为“燕园之父”。而他为了燕大的发展也是殚精竭虑,为了募捐抗日战争爆发前几乎每年都要回美国一次,自己曾开玩笑的说:“我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一个不认为我是属于乞讨行业的乞丐。”但也很自豪地说“所有募捐来的钱都是美国人民自愿的礼物,没有一块钱来自美国政府。
30年代各大学年度支出,燕大在私立学校中排名第一,远超国立北京大学
晚年的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后因为长期在中国没有在美国工作过,所以没有社会保险只能靠美国慈善机构每月提供的退休金生活。而且回美国后不到三个月就中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一家教会医院悄然去世,终年86岁。逝世之前,他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当年国共谈判时周恩来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中国;二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与妻子为邻。司徒雷登的妻子路爱玲1926年6月5日病逝于北京,就安葬在燕京大学公墓。可惜当时正值中美对抗时期,未能如愿,改革开放后,司徒雷登的学生兼挚友傅泾波于1986年为此事请中国驻美大使递信给邓小平, 当时政府原则上同意,但遭到北大许多工作人员的反对,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司徒雷登是毛主席点名批评的人。最后司徒雷登于2008年葬在了他的出生地杭州,墓碑上按他的要求只写了一个职务: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司徒雷登也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
1942年在大后方的燕大学生在成都办起燕京大学临时学校,由孔祥熙任名誉校长,梅贻宝任代理校长。
1945年10月10日学校在北平原址复校开课。
因司徒雷登主政燕京大学期间,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他保障燕大教职员及研究者在教学和研究时不受校内外制度和势力的干预,给燕大学者们营造了一个自由教学、自由讨论学术观点的场所,不对师生的政治立场加以干涉,还对他们加以保护,包括那些具有左翼倾向的师生。燕京大学很早就建立了地下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投奔延安参加革命。1946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在重庆第一次见到司徒雷登,曾对此表示感谢,说:“久仰!久仰!你们燕大同学在我们那边工作得很好!”
1949年夏,邓颖超专程来到燕京大学,代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看望陆志韦校长和夫人刘文端女士等,感谢燕京大学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征途中给予中共的多方帮助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1949年10月1日,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燕京大学由教育部接管改为国立。毛泽东亲自任命陆志韦先生为国立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所有教会和私立背景的大学走向终结。
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北大由沙滩红楼搬迁至燕大校址“燕园”; 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大学,社会学系、语文系、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大学,自此以后燕京大学不复存在。
当时燕京大学在纽约的事务部曾计划用留在美国账户上的剩余资金在台湾重建燕京大学,但因燕大当年支持共产主义经常同国民党政府作对而被台湾政府拒绝。
最后要说的是燕京大学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它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便从不名一文的末流学校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综合性大学。它只存在了短短三十三年,但为中国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顶级人才,有五十二名两院院士毕业于燕大。甚至1979 年邓小平访美时,三分之一的访问团成员都毕业自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