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区划分(抗日战争中国战区划分)
由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工业萎缩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掠夺资源,摆脱经济危机的泥潭,趁着中国内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1931年至1933年先是逐步侵占东四省。设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
当然,侵略者的野心是无法满足的,从1936年下旬起,日本开始陆续向华北增兵,不断制造摩擦,挑起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此退无可退的国破家亡之时。
1937年7月17日,时任中华民国最高领导的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庐山抗战宣言》。我们对其中“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几句话,可谓是耳熟能详。不过中国领土广大,全面抗日就会涉及到很多规划和部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战区分布,那么当时中国共有几个战区,又是怎样规划的呢?
其实战区的划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抗战的不断深入与扩大逐步改变的:
一、早期,随着东北沦陷,日方逼近,逐步进行战区部署
最初1935年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1934年度国防计划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防卫计划大纲,就将全国划分为三道防卫。分别是:第一线有察晋绥、鲁、江浙、闽、粤桂区;第二线有察冀、鲁、豫、皖、赣、湘区;第三线有晋绥、宁、甘、陕、鄂、川、滇区。
而1936年初,在“为保全国土完整,维持民族生存起见,应拒止敌人于沿海岸及平津以东与张家口以北地区,不得已时逐次占领预定阵地,作强韧之抗战”的作战方针下。全国划分为四个国防区,分别是:抗战区:察、绥、冀、豫、苏、浙、闽、粤;警备区:皖、赣、湘、桂;绥靖区:甘、陕、川、宁;预备区为陕、川、鄂、湘、桂、赣、滇、新、青、藏、康。还有抗战区内分别设六个国防军总指挥部;在其它区域内设立一个由八省组成的预备军总指挥部
以上就是最初的战线划分,从中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蒋介石政府还在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但是在抗日战争上也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随着局势的变化更改着战略部署,不过却颇有一些纸上谈兵的味道,退让绥靖的性质还是没有改变多少,实质做了哪些有效措施这里就不讨论了。
二、中期,随着局势转变,战场内移,逐步更改战区部署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原本的战线规划已经不适应战局部署,蒋介石政府也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共两党共同抗日,1937年8月7日,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上,在“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的作战指导方针下,将战场划分为了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
第二战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
第三战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
第四战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
第五战区:连接南北两战场而设,具有”中枢”地位,作战区域为苏北及山东,司令长官为李宗仁,韩复集副之,辖韩复榘、顾祝同2个集团军 。
第六战区:津浦路北段,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937年9月17日)。
第七战区:长江下游沿岸布防部队,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
不过,由于局势发生变化,侵华日军蚕食加速,上海、南京沦陷,华北地区几乎全部失守,中国军队主力退守华中,日军两线推进,战场向华中地区转移。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对战区进行了划分: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第六战区、第七战区撤销。新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1938年6月14日,又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此后,至武汉会战后,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兵力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加上日军国内资源压力凸显,几乎无力再进行较大规模的会战与军事行动,所以日军就确立了“确保占领区“的战略目标,局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而国民政府也根据:“国军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限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准备总反攻。”的方针,重新划分了战区: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
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
另设立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后1939年10月,恢复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 。
三、后期,随着日军在太平洋失利,战略反攻,逐步完善战区部署
1945年,由于日军的野心,不满足在中国、东南亚的所得。对美宣战开辟了了太平洋战场,不过日军此盲目的举动,成为作死的开始,虽然日军初期在珍珠港等战役中取得一些成果,不过随着美军反应过来,日军开始节节败退,为配合盟军,准备战略反攻,1945年4月,国民政府重新进行了战区的划分: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下辖陕甘宁及豫西,计6个集团军。
第二战区:阎锡山,下辖晋西,计5个集团军。
第三战区:顾祝同,下辖浙南、赣东、闽北,计3个集团军。
第四战区:张发奎部,下改编为第二方面军。
第五战区:刘峙,共计2个集团军。
第六战区:孙连仲,下辖鄂西和湘西,计3个集团军,以及总司令吴奇伟部(长江上游江防部队)、傅仲芳部(湘鄂川黔边区清剿部队)。
第七战区:余汉谋,下辖赣南粤北,计1个集团军以及香汉屏部(闽粤赣边区总司令)。
第八战区:朱绍良,下辖陕甘宁青绥,计4个集团军。
第九战区:薛岳,下辖赣西南,计2个集团军又4个军(包含新四军)。
第十战区:李品仙,辖鄂豫皖边界,共3个集团军。
第十一战区(后为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为张垣绥靖公署) 为1945年6月26日增设。
此外。还设立了:川陕鄂边区、川康、广西、太原、粤东、滇黔六个绥靖公署。日军投降后,1945年9月,蒋介石又将中国战区划为15个受降区。
所以,抗战并不是哪里有敌人,就一窝蜂的往上冲,而是经过规划与部署的,虽然各战区组织的战役输多赢少,但是也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阻击日军进犯的步伐,为后期的反攻做了积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