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第几次上太空,航天员王亚平第几次上太空
复盘天宫空间站第三次出舱行走活动(五)
天和机械臂搭载01航天员翟志刚转移过程中设置3个中间点,每到一个中间点短暂停留确认状态后再向下一个点位转移。
当天和机械臂远离出舱口后02航天员王亚平开始出舱:
02航天员王亚平开始出舱
王亚平出舱
王亚平出舱竖版照
完成出舱后她向地面报告:洞两已出舱。
地面曙光岗:曙光明白,洞两你感觉怎么样?
王亚平回复:洞两感觉良好。
地面曙光岗:曙光明白。
随后航天员支持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航天员支持室曙光岗
可以看到地面曙光岗人员也有所变动,这是因为曙光岗通常由航天员的教员担任,他们与航天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密切且频繁的交流沟通,地面指令经由教员传递,航天员更能心领神会。
作为亚洲第一位女性出舱航天员,王亚平有着异于常人的身体素质,她在三千米跑项目中甚至比满分成绩还要快3分钟。在地面训练时,不论是强度还是标准都与男性航天员一致。
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批航天员有5名男性航天员与两名女性航天员,王亚平就是后者的其中之一。
8年前太空老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授课
凭借过人的综合能力她曾入选神舟九号备份乘组,并最终入选神舟十号正式乘组,与聂海胜、张晓光一道进驻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她还是我国第一位太空老师,在神舟十号/天宫一号组合体中进行了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王亚平的二度飞天,能够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位出舱女航天员,可谓是实至名归。
王亚平出舱后随即开始自主转移,此时翟志刚也跟随机械臂转移至中间点2。
02航天员王亚平的自主转移路线是,从第三象限气闸舱(节点舱)出舱口跨舱段长扶手出发,经小柱段径向扶手至第四象限,然后朝作业点方向转移。
王亚平右手边是气闸舱(节点舱)跨舱段长扶手
自主转移过程中防飘安全绳的操作很关键
到达作业点后身体偏转180度,为翟志刚到达作业点让出空间。
王亚平调整身体位姿
自主转移过程中地面人员、01航天员翟志刚、03航天员叶光富对王亚平进行了相关动作信息支持。
天和全景摄像机a经第一次出舱任务抬升后视野非常开阔,拍下了一系列的名场面,比如下面这幅图像:
天和全景摄像机a成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节点舱径向对接口对接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此视角也是神舟飞船首飞二十二年来最为高清的在轨图像,此外还有核心舱小柱段、大型柔性太阳翼、两名舱外航天员、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太阳翼、天和机械臂等要素。有网友对此激动地感叹,曾经做梦也不敢想的场景竟然实现了。
王亚平向地面报告到达作业点后,地面向天和机械臂发出由中间点3向悬挂装置安装前作业点转移的指令(作业点位于核心舱小柱段四偏一象限)。
机械臂向作业点转移(画面有加速)
翟志刚到达作业点进行悬挂装置安装
翟志刚到达作业点后开始进行“悬挂装置”安装,此装置安装需要航天员紧固6个螺钉并插接3个电连接件,在紧固螺钉时翟志刚让身处舱内的叶光富控制机械臂向下移动9厘米,以便进行操作。
翟志刚使用电动螺丝刀紧固悬挂装置螺钉
天和机械臂支持舱外作业采取的是“地面控制为主,在轨航天员辅助控制”的方案,身处舱内的航天员通过两个操作手柄可以控制机械臂的运动,同时如果机械臂与舱体之间距离过近或者遇到紧急情况,舱外航天员也可以通过按压急停按钮控制机械臂的运动。
悬挂装置安装完成并通过加电测试后,翟志刚开始安装“双臂组合转接件”,话说这俩设备的具体用途究竟是什么?
翟志刚从舱外操作台上取下“双臂组合转接件”
悬挂装置有一个抱爪结构,翟志刚只需轻推双臂组合转接件,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抱爪机构就能将双臂组合转接件拥入怀中。
双臂组合转接件两侧是便于航天员手持的“舱外通用把手”
明年问天实验舱入轨对接后,由其携带的长5米的小机械臂可以与天和机械臂对接,进而形成长度约15米,有效作用距离14.5米的级联组合机械臂,在天和机械臂舱表爬行功能支持下就可以实现天宫空间站外表面的全触达。
核心舱机械臂与实验舱机械臂级联组合
两个机械臂的对接就需要用到“双臂组合转接件”,该装置分为A面与B面,两面实际上就是用于两机械臂对接的目标适配器,通过对接“双臂组合转接件”首先可以形成组合体,还可以实现电气与信息的互通,使两臂浑然一体,达到1+1=1的效果。
双臂组合地面测试
待地面确认悬挂装置已锁紧双臂组合转接件后,两名舱外航天员开始向气闸舱(节点舱)转移。01航天员翟志刚继续搭乘机械臂转移,02航天员王亚平待01离开后自主转移。
向气闸舱(节点舱)转移过程中翟志刚用头盔摄像机拍摄的王亚平